何止好看!第十代索纳塔获奖设计背后的实用主义
【汽车焦点 快讯】
“美观性”和“实用性”的融合一直以来都是设计界的难题,汽车设计也是如此。
在现代汽车设计中,优秀的作品在设计之初就把整车的“美观性”和“实用性”并列作为重点。作为第一款基于全新i-GMP平台打造的车型,第十代索纳塔身上不仅有着全新平台所带来的运动感和GT跑车超长引擎舱的既视感,还在每一处设计中加入了实用性元素,不懈探求量产车身上“美”与“用”之间最优的平衡点。
海外版第十代索纳塔
让每个线条存在即有意义
“形式追随功能”理论其实是19世纪现代主义设计师路易斯·沙利文提出的,大概意思就是“以实用为基础,去设计有用的元素”。
作为第一款由i-GMP平台打造的车型,因为低重心的设计让车身在视觉上变得更为“低趴”,再加上让整车引擎盖长度增加的发动机后移设计,第十代索纳塔首先满足了当今消费者对“年轻、运动”的需求,拥有GT跑车的既视感。
海外版第十代索纳塔
而除了营造视觉效果外,更低的车身可以让车辆在行驶中变得更平稳,后移的发动机也可以起到优化车身前后配重的作用,让前驱车在高速过弯的时候减小推头的可能。
使用i-GMP平台前后第十代索纳塔的变化
除此之外,第十代索纳塔在i-GMP平台的作用下,车身的长宽得以提升,分别达到4955和1860毫米,轴距也加长到2890毫米。而除了数据的变化外,驾乘空间也随之变化,前/后排的腿部空间也成为了同级最优之一。
而第十代索纳塔在追求高颜值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实用性。Aerofin设计的尾灯在灯组的上半部分进行了突出、上翘处理,从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尾翼。而行李厢上方,设计师又在左右两边各加装6个、总计12个角度各不相同的扰流鳍。这两个看似只是为了营造运动感的设计,其实都起到了改善空气流场、消除不必要涡流的作用。
海外版第十代索纳塔尾部扰流鳍
再有就是那些车身上很细节的实用性设计。首先,在平坦的引擎盖表面你会发现一些立体感很强的“折痕”,这些“折痕”除了能增强车身的立体感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,那就是“扰流守门人”。作为车身最先接触风的位置,这些“折痕”可以将风进行初步引流,将本来不规则的风引导至后方,交由其它空气动力学组件处理。而配合这些“折痕”工作的部件还有很多,比如前轮眉处的扰流散热孔,这个扰流散热孔有三个作用,好看、扰流、为轮胎散热,这本该是只出现在性能车身上的设计竟然出现在了一款B级轿车上面,由此也能从侧面看出第十代索纳塔自身的动力储备是很深厚的。
具有扰流效果的前部造型
第十代索纳塔在这些设计和部件的协作下,将风阻系数降到了同级最优的位置,对车的提速以及燃油经济性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。
让每个结构都能才尽其用
外观是设计师在设计汽车时为车塑造的“面子”,而车的“里子”则归工程师完成,不过汽车工程师并非是普通人想象中“没有感情的理工男”、只会跟机械打交道而不会制造美。而第十代索纳塔工程师笔下的汽车结构就融合了实用和美观。
很多人觉得第十代索纳塔的左/右翼子板的形状像极了一条鲨鱼,然而在“鲨鱼”的体内蕴藏着很多工程师的设计,在经过结构调整后,在行人与左/右翼子板发生接触的时候,钢体结构会根据工程师预计的轨道变形,从而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。
鲨鱼造型的左/右翼子板
这就像是布劳耶的椅子一样,虽然是出自彻头彻尾的功能主义者之手,但极端对“结构的强调(布劳耶的设计理论)”后,作品反而呈现出极美的造型。
设计的改变除了具有实用性,还能对操控体验起到优化作用。比如,很多人并不知道转向时恰到好处的车身倾斜会增大轮胎的抓地力,使汽车易于转向。第十代索纳塔调整了后保险杠的比例和结构,并优化了后桥在转向时车身的倾斜度,让车在转向时获得更好的倾斜角度,从而获得更强的着地力。
海外版第十代索纳塔
再有就是“低趴”的车身对操控的影响,低矮的底盘设计会促使工程师为车辆配备更短的悬挂,更短的悬挂又会搭配尺寸更大、扁平比更低的轮胎,与其它诸多因素一起,使得第十代索纳塔后轮滚动中心下移,在映衬“低趴”视觉效果的同时,优化了在弯道时前后轮的协作能力,提高车辆的操控体验和安全系数。
弯道时的姿态
“美观性”和“实用性”看似互为矛盾的关系,但这两个需求在一件事物中却永远缺一不可,融合成功后便会成为一道经典佳作。就像是大艺术家威廉·莫里斯所说:“装饰不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附加的元素,而应该是一种固有的、定义物体属性的、向它们的使用者展示功能与特征的东西。”现代汽车好似深通其道,让美观性和实用性在设计之初就相互融合,相信这种理念下推出的第十代索纳塔会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品味,凭实力,在未来的市场中赢得掌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