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钟罩”护体 长安汽车发布进军电池行业“进阶路线图”
【汽车焦点 快讯】
智能电动化时代里,车企与用户虽然立场不同,但在“痛点”上却有相通之处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,用户对续航和补能的焦虑也越来越明显,如何解决用户在电池方面的焦虑,成为了关系车企未来发展,以及影响市场站位的关键因素。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,大多车企选择的都是去寻求供应链合作,而长安汽车则选择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2023广州国际车展上,长安汽车正式发布了长安汽车自研电池品牌——长安“金钟罩”,及未来发展规划。长安汽车直接进军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,意味着,用户的电池焦虑将得到更有效的解决,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也将再次加速。
发布自研电池品牌,加快企业转型速度
众所周知,目前在做电动化转型的车企都是跟着国家的“双碳”战略目标走的,而电池系统就是整车能源层中减碳降碳的关键系统,换句话来说,想要真正的实现电动化转型,电池系统是重中之重。关于这一点,长安汽车理解的很深刻。这次发布的“金钟罩”电池系统,将会成为长安汽车强化新能源汽车全过程、全生命周期、全产业链的碳管理,包括推进电池回收、降低高能耗零部件使用的强大助力。对于长安汽车实现“2027年实现碳达峰,2045年实现碳中和”的企业“双碳”目标,快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意义重大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,不断推出新能源产品,研发新能源技术,车企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,因此,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也是顺利进行电动化转型的必要基础。长安汽车发布自己的电池品牌,可以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,增加企业的盈利点,为电动化转型打好辅助,一举多得。
电池产品布局清晰,具备强大体系能力
当然,长安汽车发布自研电池品牌并不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,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。从现实的角度上看,它的确具备了进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实力。目前,长安汽车已组建了先进电池研究院,拥有电池研发人员1200余人,其中包括高级专家、顶尖学术人才125人。未来,长安汽车还将投入100亿元资金,继续扩张团队,预计到2024年电池团队达到3000人。而且,长安汽车已经构建了成熟完备的研发管理、产能管理、供应及营销管理体系,未来会持续攻坚核心技术,将重点在材料创新、系统集成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。可以说,这体系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。
另外,长安汽车对电池产品的布局思路也很清晰,根据规划,2030年,长安汽车将会推出液态、半固态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,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产能;长安汽车自研的首款标准电芯,很快就会在和宁德时代合资的全球领先工厂投产下线;首款CTV技术将于2024年开始量产,实现成组效率≥86%。不难发现,这并不是简单的电池产品罗列单,而是一个通过技术、产品、商业模式的拓展,以“能源”为主线,打造完整的可再生能源生态圈,形成能源生产、存储与利用的产业闭环计划,最终将会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。
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全面解决电池难题
值得关注的是,长安汽车发布自研电池品牌,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。 自己进行电池研发,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就不用受限于供应链的电池研发水平。针对用户在能量密度、充放电效率、循环寿命、低温性能等方面的焦虑,长安汽车规划了电池研发的技术路线。未来,将会围绕液态电池(包括磷酸铁锂、三元)材料改性、体系优化等开展技术攻关,不断提升电池能量密度,充电倍率做到应用3C,普及5C,预研7C,最快实现充电7分钟,续航400公里。同时,将会深耕半固态、固态电池的全新电解质材料开发、关键工艺开发,加大在新型电池领域技术探索,加速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全面普及。
在用户所担忧的电池安全方面,长安汽车更是高度重视。在用料上,会采用军工标准新型隔热材料,隔热性能较行业水平提升30%,100%实现热抑制,使用温度比常规材料提升200℃以上,实现真芯不怕火炼。再配合云端大数据实时计算,可以全方位守护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,实现毫秒级安全风险感知,100%防范安全风险。同时,在电池打造的过程中,长安汽车还会利用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,有效解决低温条件下的电池升温难题,让电池在各种天气下都能保持稳定状态,最终带给用户“长寿命”“真安全”“超高效”“快补能”的全新体验。
结语
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“淘汰赛”,想要跑赢市场,三电依然是核心的“比拼项目”。长安汽车此时入局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,一方面,可以自主掌握电池核心技术,避免受制于人,有助于突破电池水平限制;另一方面,拥有自研电池品牌,也将获得更多用户的信任,提升品牌影响力,可以说是一举多得。相信,随着长安汽车在电池行业的深入,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之路将会如虎添翼,走的更快更远。